常德市重点新闻门户网站
投稿邮箱:tougao@newscd.com.cn
常德新闻网
正在加载数据...
当前位置:常德新闻网> 新闻> 看点观点>正文内容
  • 评论:大运河“入遗”不只关系旅游
  • 2014年06月24日来源:齐鲁晚报

提要:八年申遗,一朝圆梦,喜悦过后应该深思的是如何重振大运河之魂,带动沿线区域的全面发展。今天,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维度,我们也应当从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看待大运河“入遗”,为子孙后代守护好“记得住的乡愁”,避免竭泽而渔。

对我们来说,大运河不只是流淌财富的“黄金水道”,还是传承文化的“精神血脉”。我们应为子孙后代守护好“记得住的乡愁”,避免竭泽而渔。

22日,中国大运河项目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。因为世代受京杭大运河的哺育,山东人民对大运河申遗寄予厚望,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“喜大普奔”。

大运河“入遗”给沿线区域带来的“大喜”可能是多重的。我们最先想到的是,大运河的世界知名度将大幅提升,围绕大运河或将出现观光旅游热潮,沿河的居民也有望利益共沾。这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,当年山西平遥、洛阳石窟、云南丽江等地都曾在申遗成功之后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大发展。大运河山东段全长六百多公里,“入遗”对沿线五市而言自然是重大利好,完全可以通过大运河的复兴带动经济发展,重现历史辉煌。

但是,也应当看到大运河有其特殊性,并不适宜照搬其他文化遗产的市场经验。洛阳石窟“入遗”前每年门票收入1000万元,入遗后第二年即达到2700万元,而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城市则很难看到门票经济的飙升,“圈地卖票”这种常规手段在无遮无拦的大运河沿线也没有太多用武之地。抛开大运河不谈,即使一些售票的文化遗产在“入遗”后也没有迎来预期的游客如潮,比如安阳殷墟。所以,大运河沿线城市要想从“入遗”中淘出真金白银,不能只想着门票、船票,更应该通过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提升城市形象,吸引外地人流物流和资金流,让各个行业得到“活水”。

此外,为大运河申遗的目的也不是单纯为了那张“文化遗产”的名片。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、最古老的人工水道,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、运输、行洪、灌溉、输水等作用,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,曾经哺育两岸居民的大运河渐显苍老。为大运河申遗的目的首先应该是保护,即便很多河段以商业的眼光看并无开发价值,我们也应当努力反哺于它。对我们来说,大运河不只是流淌财富的“黄金水道”,还是传承文化的“精神血脉”。只要大运河生机勃勃,沿线区域的文化之根就能得到持续的滋养,当地的文化生态就能得到良性发展。

八年申遗,一朝圆梦,喜悦过后应该深思的是如何重振大运河之魂,带动沿线区域的全面发展。今天,生态文明已经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维度,我们也应当从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看待大运河“入遗”,为子孙后代守护好“记得住的乡愁”,避免竭泽而渔。(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)



责任编辑:薇薇
热点推荐更多
    还没有任何内容!
文章排行榜